图片
网站标志
图片
 
文章正文
实话石说 累累硕果:中国药学史上里程碑式的6大药物(下)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11-11 05:22:28    文字:【】【】【

  天选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如何合理用药、健康生活,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和重视的话题。黄浦区政协科协界别委员、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兼药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石浩强,在新浪微博上设立的“石浩强教你合理用药”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粉丝已超150万,成为药师大V。

  2022年5月6日开始,石浩强委员在“黄浦政协”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实话石说”专栏,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普及合理用药、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法。“实话石说”以每周一期的频率,于每周五的公众号内进行推送。

  《累累硕果:中国药学史上里程碑式的6大药物(上)》介绍了国产青霉素和人工合成胰岛素;

  《累累硕果:中国药学史上里程碑式的6大药物(中)》介绍了庆大霉素和三氧化二砷。

  本期我们来关注青蒿素和埃克替尼,推出第一百二十一期《累累硕果:中国药学史上里程碑式的6大药物(下)》。

  众所周知,药品不但可以治病救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在预防疾病这方面也是善莫大焉,并已经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针对传染病方面,有效的药物及疫苗类制剂可以帮助控制疫情的蔓延,保障生命健康。事实上,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为保障人民健康,为国民经济,为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制药行业技术与设备落后,原材料短缺,基础薄弱,社会面临严重的缺医少药的问题,加之西方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出现了药品比黄金更贵的现象。君不见,现在看来十分常见且便宜的青霉素在当时就是舶来品,要比黄金来得贵。药品的匮乏,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情况就更加恶劣。据统计,在民国时期,国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左右,除了战乱,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疾病的致死率非常之高。为了发展药学事业,守护人民的健康,无数药学人凝结智慧与汗水,砥砺前行、披荆斩棘,在制药领域几近一穷二白的窘境下,创造了属于中国制药产业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和奇迹。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截止到2023年据统计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8.6岁。

  追溯历史,为了解决用药困难的问题,在1950年的全国制药工业专业会议上国家确定了“发展原料药为主,制剂为辅”的方针,将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以及其它流行病药物作为研发的重点,在一个破旧的汽车修理厂建起了“青霉素实验所”,成功地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结晶青霉素钾针剂。经过多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我国逐渐摆脱了对进口原料药的依赖,能够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用药需求。当时,我国的制剂基础很薄弱,天选团队为了实现医药产业的发展,仿制药是一条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从无到有,同时降低成本,减轻人民的负担。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了仿制药大国,基本能够覆盖绝大部分进口药物。事实上,医药产业不但关系到国计民生,还关乎国家的生物安全,随着中国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迅猛发展,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也迅速提高,同时更是为了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中国在世界医药行业的竞争力与话语权,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创新药。在国家重大新药创新专项地推动下,我国的创新药发展进入快车道,厚积薄发,一个个创新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埃克替尼、阿帕替尼、泽布替尼等。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最早的抗疟药是奎宁,后来科学家又合成出了特效药氯喹。然而,随着疟原虫对奎宁、氯喹的耐药性增加,上世纪60年代疟疾卷土重来,疫情严重。国家启动了在全国范围内抗疟新药的研发任务,称之谓“523任务”。

  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从2000多种草药中选中了青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用提取的方法,终于在 1972 年提取到了高效、速效、低毒的青蒿素,经验证,它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91年,中国研制的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青蒿素开始走向国际。2015年为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作出突出贡献的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殊人殊荣。治疗疟疾快速、高效、抗药性小的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大礼物,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埃克替尼是一个治疗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2000~2001年间,丁列明博士及合作伙伴在研究了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结构的基础上,找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化学结构通式,并设计、合成出了埃克替尼。2002年,丁列明博士及合作伙伴带着埃克替尼的专利回国,并在2002~2006年间逐步推进临床前研究工作。2008年1月,埃克替尼药物Ⅰ期试验完成。2010年4月,全国27家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Ⅲ期临床试验也完成了。同年5月,Ⅲ期试验揭盲,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疗效相当且安全性优于吉非替尼。2010年7月,埃克替尼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下发的新药证书及批文。在2011年埃克替尼成果发布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表示,埃克替尼的成功研发堪比“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埃克替尼是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标志着抗癌药物研发从仿制到创新的重大转折,即从“Me too”转变为“Me better”,是重要的里程碑。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7月,百济神州公司正式启动BTK抑制剂的研发项目,经筛选最终确立了候选分子,并命名为BGB-3111,开始了泽布替尼的研发工作。2013年4月,百济神州递交了BGB-3111的专利申请。2014年,BGB-3111在澳大利亚进入临床试验,并在同年完成首例患者的用药。2016年,BGB-3111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并命名为泽布替尼。2019年1月,泽布替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证”,并在2019年11月15日通过FDA的批准上市。

  泽布替尼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其用于治疗经治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有效缓解率达84%、完全缓解率则达59%。2020年6月,泽布替尼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泽布替尼是我国创新药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世界范围中国抗癌新药“零”的突破。

  综上,新中国成立75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精准引领,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下,药学事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数科研人员投身其中,群策群力,实现巨大突破,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超强,取得了蔚为壮观的丰硕成果。事实上,本文所述的6大里程碑式的药物只是我国药学发展史中的代表性瑰宝,在之后,类似的里程碑式的药物更是会不断涌现,为守卫人民健康建立新功。

  下期我们将继续关注老年痴呆,治疗药物是关键,延缓进展为首要,期待精彩!您的合理用药需求,就是我们撰文的源动力!帮助他人,提升自我!

  石浩强,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理事;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使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科技传播专委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信用与能力评价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者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协代表大会(科代会)代表;黄浦区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长;黄浦区医学会药事质控专家组成员;黄浦区科协委员;黄浦区红十字会理事。《中国临床医师杂志》《中国医刊》编委,《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审稿专家。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2029 上海欧陆蔬菜公司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